2025年8月16日上午,北京艺术中心技术管理部副部长王维应邀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学员授课。本次课程主题为《剧场建设与舞台管理》,以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艺术中心为双案例,系统阐述差异化定位与功能互补。
授课现场
王维老师首先带大家回顾了国家大剧院“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设计理念、建设历程与“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核心宗旨并介绍了其作为表演艺术中心的多功能定位——涵盖演出、原创制作、艺术普及、展览交流、国际合作与数字传播六大平台。随后,她重点分享了北京艺术中心这一“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地标”的诞生过程。区别于国家大剧院近十年的建设周期,艺术中心仅用四年便高效落成,这得益于运营团队(国家大剧院)的早期深度介入。团队以解决过往痛点、确保技术先进性为原则,主导了从选址到设备选型的全过程,使其成为一座拥有五个专业化剧场(含露天剧场)、总座位数约5700席的大型表演艺术综合体。
在剧场建设层面,艺术中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歌剧院采用品字形舞台与国内最大规模的固定沉浸式扩声系统;音乐厅创新设计声学反射板与管风琴布局,兼顾视觉美感与听觉体验;小剧场灵活可变,支持近端式与中央式舞台的快速转换;露天剧场则巧妙融入森林公园环境。尤为重要的是,王维老师强调技术配置需与实际需求匹配,如自研的舞台监督系统成功解决了视频延时与跨剧场资源调度难题,而盲目追求高端设备反可能造成浪费。
关于舞台管理,王维老师聚焦演出安全与音乐剧特性两大挑战。她以详实的吊装事故案例,警示绳索选型、连接规范与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工具。针对音乐剧节奏快、布景密、技术节点多的特点,她指出其舞台机械、用电负荷及应急预案要求远超其他演出形式,团队需具备快速响应与跨文化协调能力。
学员们与授课教师合影
课程最后,王维老师提醒学员们:剧场建设切忌盲目对标“高大上”,需立足自身定位与运营能力。“国家大剧院的方案未必适合每个项目,”她总结道,“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技术路径与管理模式,才是剧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作者:“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学员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