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下午,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李蔚应邀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项目授课,主讲《传承·创新·发展——文化科技趋向与动态》。
课程以“传承•创新•发展•续篇”为脉络,通过丰富案例与前沿实践,系统阐释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代路径,内容涵盖国际赛事、实景演出、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为学员拓宽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应用的新视野。
授课现场
课程以成都世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为例,揭示科技对大型活动叙事逻辑的重塑。《赳赳大秦》《最忆船政》等实景演出突显国内“科技+文化”沉浸式叙事特色,运用全息投影、动态追踪等技术构建可交互历史场景。《只此青绿》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文创衍生与线上体验,形成“内容+技术+商业”闭环;话剧《苏堤春晓》创新“第二现场”实时播映,结合冰屏与投影打造多维观演场景。“跟着舞台去旅游”模式(如“一部戏品三苏”)推动舞台艺术向文旅生态融合升级。
课程以北京中轴线数字孪生、故宫“线上文物库”展示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以古琴数字化与AI复原、杨柳青年画和景德镇古陶瓷数字档案等项目展示科技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标准化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24小时无人值守公共文化驿站、古籍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新型阅读空间、博物馆数字展等案例,揭示公共文化服务的革新和科技促进文化资源普惠与个性化体验。以“个性化定制”的文化产品服务、低空表演、夜间旅游光影秀等揭示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以AIGC创作、机器人表演、文物保护和修复等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旅领域的应用。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未来图景部分,课程指出虚实共生的场景革命正以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为核心,推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深度交织,重塑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人机协同共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具颠覆性的协作模式,此模式推动艺术前沿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通过双向赋能实现社会效益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科技发展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为文明传承与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课程指出科技融合与标准化的关系,并以大量文化标准化案例,展示标准化在推进安全保障、文化服务、文化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员们与授课教师合影
李蔚所长最后用“坚持守正创新,让科技之光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启迪学员们在科技重塑文化生态的当前,唯有坚持“内容为王、技术赋能、体验升级”,平衡创新与规范,方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作者:“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学员贾星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