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下午,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全体学员赴北京艺术中心开展现场教学,北京艺术中心技术管理部副部长王维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讲解。
北京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由三座独立的建筑体组成,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4个室内剧场和1个户外露天剧场。
一、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
在王维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依次参观了歌剧院的后台和舞台区域。歌剧院拥有1760座观众席,在演出定位上更加多元和现代,主要上演音乐剧、大型音乐会、舞剧等演出。歌剧院舞台台口宽18米、高12米,采用了与国家大剧院舞台同样的品字形结构和模数。歌剧院内的沉浸式扩声系统由148只音箱组成,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和更好的听音效果。歌剧院内的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古建筑“藻井”的风格,棚顶绘制的团簇祥云纹式寓意圆满吉祥、幸福喜庆。学员们现场体验了歌剧院扩声系统的听觉效果,感受到“艺术+科技”最新应用成果。
现场教学
二、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
音乐厅场内拥有1500座观众席合围的演奏区,采用山地葡萄园式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加强了指挥、乐师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联系,同时也具有优良的声学效果。音乐厅舞台宽22米,进深15米,能够满足“四管”编制乐队的演出需求。演奏台后区的观众席可作为合唱队使用。厅内设管风琴。这架管风琴由奥地利制造,属管风琴建造风格中最具表现力与戏剧性的“法国浪漫派”管风琴。此外,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入驻北京艺术中心,成为这里的驻场乐团。在音乐厅的参访中,王维老师向学员们讲解了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的独特设计。
三、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小剧场、绿心露天剧场
戏剧场拥有1000座位的观众席,舞台搭建采用镜框式舞台形式,“品”字形的舞台面积约1800平方米,相比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舞台有更大的后舞台和侧舞台空间。采用与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舞台同样的模数,可实现快速装台。戏剧场主扩声采用暗藏式全景声音箱,整个剧场扩声系统合计音箱122只,在系统线路设计上预留电子可变混响升级空间。
小剧场采用鞋盒式设计,拥有500座观众席,可以满足话剧、小型室内乐、舞剧、儿童剧、戏剧、发布会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需求。舞台两侧都有伸缩式座椅,可变化为尽端式舞台、岛式舞台、T型舞台、平面大厅等多种舞台模式,构成灵活多变的观演关系。栅顶为无影网,可与舞台吊杆形成双层错落的投光角度,为舞台表演提供灵活的使用形式。剧场内共有51只音箱,组成一套完整的标准沉浸式扩声系统。
绿心露天剧场坐落于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北侧,紧邻运河,与周边绿化融为一体,是北京艺术中心的一大特色。目前固定坐席850座,并可向两侧进一步拓展。露天剧场采用5组沉浸式音箱构成的沉浸声系统,沉浸式区域达到80.8%,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王维老师带领的技术部老师们和大家分享了剧院建设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学员们体会到了舞台专业工作者、建设者对“文化粮仓”的深厚情感。
北京艺术中心作为中国新建大型剧场的标准化范本,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它通过歌剧院主舞台升降台、戏剧场转台等设备与国家大剧院保持参数一致,实现了技术标准的可复制性,为行业提供了安全性与兼容性兼备的硬件模板;其次,其构建的国内最大沉浸式扩声系统与演员动态追踪技术,将服务标准化延伸至艺术呈现环节,使技术规范成为提升观众体验的赋能工具;最后,作为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战略的关键载体,它通过舞台空间的无缝衔接设计,推动演出剧目、管理模式等软性标准的跨区域流通,形成“规范输出-实践验证-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这一标杆实践证明,标准化建设能够同时保障艺术品质的稳定输出与产业资源的集约化配置,并进一步为公共文化空间如演艺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体系。标准化是产业升级的引擎,需以动态思维持续迭代。对行业标杆单位进行参访,不仅为学员提供了可复制的行业范本,更激发了对标准化多维价值的思考:它既是保障艺术精度的技术框架,也是推动产业协同的通用语言。
作者:“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学员袁邈桐